文 / 凌 健
不要抗拒各式各樣的好書,願意接納多元、創造、怪異、陌生。
別過度選擇,才有擦出火花的機會,可能讀到一本改變人生的好書。
《流言》
作者:張愛玲 出版社:皇冠

近代最紅的女作家應該就是張愛玲,幾乎每篇作品都能改編成劇本。說故事能力超強。我喜歡張愛玲的部分,是她對世事人情的看法,她對自己的說法叫「張看」,而流言就是張看的一種,因為電影「色.戒」的賣座,我們也從張看的「流言」裡來看女人。
她說:一個男子真正動了感情的時候,他的愛較女人的愛偉大的多;可是從另一方面看,女人恨起一個人來,倒是比男人持久得多。
她說:女人與狗唯一的分別,是狗不像女人一樣被寵壞了,牠們不戴珠寶,而且謝天謝地,牠們不會說話。
她說:多數的女人非得「做下不對的事」方才快樂,婚姻彷彿不夠「不對」。
她說:多數的女人說話之前從來不想一想;男人想一想--就不說了。
她說:女人縱有千般不是,女人的精神裡面卻有可貴的生活情趣。
在「流言」裡,她當然不是只說女人流言,她對自己「寫什麼」也有看法;她說只要題材不太專門性,像生老病死戀愛結婚,這類普遍的現象都可以從各各不同的觀點來寫,一輩子也寫不完。
《第十三個故事》
作者:黛安.賽特菲爾德
譯者:呂玉嬋 出版社:木馬文化

莉雅的父親,以她的名字開了一間莉雅古籍善本書店。書店只是副業,主要交易是參與書籍的拍賣;仲介珍貴的古書給愛書的藏書者。對書籍來說,書店是書籍的庇護所;對莉雅來說,書店是她閱讀的地方,比任何學校更好,是她的私人大學。
因為她的一篇討論伯仲關係的文章,使她獲得名女作家的青睞,指定她為寫傳人。著名的女作家出版過無數的暢銷作品,有關她所有的身世告白,卻是一篇篇編出來的故事。她說:你想要認識某個人嗎?那只要叫他告訴你關於他出生時候的事情就好了,你們聽到的不是真相,而是故事。故事才是最生動的事情。
莉雅忠於寫傳,而女作家的欲告白又隱藏--她的童年到底有何不堪的過往?神秘的安琪費爾德莊園與世隔絕,生活在內的人,過著超乎想像的怪異生活。真相是故事?還是故事是真相?
《巴爾札克與小裁縫》
作者:戴思杰
譯者:尉遲秀 出版社:皇冠

旅法的中國作家「戴思杰」的第一本法文小說,是親身經歷的故事所改編,還親自編劇、導演拍成電影,由周迅、陳坤、劉燁主演,是驚艷之作。戴思杰應邀擔任「2007法國讀書樂在台灣活動」貴賓,在台北、台中、台南、高雄與讀者面對面。
1971 –1974年間,十八歲的羅明和馬劍鈴,在大陸文革時期插隊落戶到山間的村寨裡接受再教育,所謂的「再教育」就是:揹桶施肥、農耕犁田、礦坑挖煤,過貧下中農的勞動生活。
那個時期思想的箝制使人苦悶,山歌歌詞本是淺俗易懂的小調,但是可以被打成是宣傳黃色歌曲的反革命;演奏的奏鳴曲,本來無歌詞,曲名卻必須聲稱是「莫札特想念毛主席」。在村長的命令下,原只能從無產階級的寫實電影中獲得教育材料,口述給村民聽,但他們巧妙的把故事貼近人性,使得村民聽得如醉如癡。
兩位知青同時喜歡上村裡的漂亮小裁縫,他們祕密閱讀巴爾札克作品,再轉讀給小裁縫聽。巴爾札克說野蠻人只有感情,文明人是有感情又有思想。文學作品改變了小裁縫,她剪掉長辮成齊耳短髮,又修改衣服成外裝,套上白球鞋。原本帶點樸拙的小村姑不見了,思想的轉變讓小裁縫離開閉塞的山區,她說:「我要到大城市去,我想改變我的人生。」文學的魔力不是兩位知青能預料到的。
不要抗拒各式各樣的好書,願意接納多元、創造、怪異、陌生。
別過度選擇,才有擦出火花的機會,可能讀到一本改變人生的好書。
《流言》
作者:張愛玲 出版社:皇冠

近代最紅的女作家應該就是張愛玲,幾乎每篇作品都能改編成劇本。說故事能力超強。我喜歡張愛玲的部分,是她對世事人情的看法,她對自己的說法叫「張看」,而流言就是張看的一種,因為電影「色.戒」的賣座,我們也從張看的「流言」裡來看女人。
她說:一個男子真正動了感情的時候,他的愛較女人的愛偉大的多;可是從另一方面看,女人恨起一個人來,倒是比男人持久得多。
她說:女人與狗唯一的分別,是狗不像女人一樣被寵壞了,牠們不戴珠寶,而且謝天謝地,牠們不會說話。
她說:多數的女人非得「做下不對的事」方才快樂,婚姻彷彿不夠「不對」。
她說:多數的女人說話之前從來不想一想;男人想一想--就不說了。
她說:女人縱有千般不是,女人的精神裡面卻有可貴的生活情趣。
在「流言」裡,她當然不是只說女人流言,她對自己「寫什麼」也有看法;她說只要題材不太專門性,像生老病死戀愛結婚,這類普遍的現象都可以從各各不同的觀點來寫,一輩子也寫不完。
《第十三個故事》
作者:黛安.賽特菲爾德
譯者:呂玉嬋 出版社:木馬文化

莉雅的父親,以她的名字開了一間莉雅古籍善本書店。書店只是副業,主要交易是參與書籍的拍賣;仲介珍貴的古書給愛書的藏書者。對書籍來說,書店是書籍的庇護所;對莉雅來說,書店是她閱讀的地方,比任何學校更好,是她的私人大學。
因為她的一篇討論伯仲關係的文章,使她獲得名女作家的青睞,指定她為寫傳人。著名的女作家出版過無數的暢銷作品,有關她所有的身世告白,卻是一篇篇編出來的故事。她說:你想要認識某個人嗎?那只要叫他告訴你關於他出生時候的事情就好了,你們聽到的不是真相,而是故事。故事才是最生動的事情。
莉雅忠於寫傳,而女作家的欲告白又隱藏--她的童年到底有何不堪的過往?神秘的安琪費爾德莊園與世隔絕,生活在內的人,過著超乎想像的怪異生活。真相是故事?還是故事是真相?
《巴爾札克與小裁縫》
作者:戴思杰
譯者:尉遲秀 出版社:皇冠

旅法的中國作家「戴思杰」的第一本法文小說,是親身經歷的故事所改編,還親自編劇、導演拍成電影,由周迅、陳坤、劉燁主演,是驚艷之作。戴思杰應邀擔任「2007法國讀書樂在台灣活動」貴賓,在台北、台中、台南、高雄與讀者面對面。
1971 –1974年間,十八歲的羅明和馬劍鈴,在大陸文革時期插隊落戶到山間的村寨裡接受再教育,所謂的「再教育」就是:揹桶施肥、農耕犁田、礦坑挖煤,過貧下中農的勞動生活。
那個時期思想的箝制使人苦悶,山歌歌詞本是淺俗易懂的小調,但是可以被打成是宣傳黃色歌曲的反革命;演奏的奏鳴曲,本來無歌詞,曲名卻必須聲稱是「莫札特想念毛主席」。在村長的命令下,原只能從無產階級的寫實電影中獲得教育材料,口述給村民聽,但他們巧妙的把故事貼近人性,使得村民聽得如醉如癡。
兩位知青同時喜歡上村裡的漂亮小裁縫,他們祕密閱讀巴爾札克作品,再轉讀給小裁縫聽。巴爾札克說野蠻人只有感情,文明人是有感情又有思想。文學作品改變了小裁縫,她剪掉長辮成齊耳短髮,又修改衣服成外裝,套上白球鞋。原本帶點樸拙的小村姑不見了,思想的轉變讓小裁縫離開閉塞的山區,她說:「我要到大城市去,我想改變我的人生。」文學的魔力不是兩位知青能預料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