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專題報導 產業文化 築巢贏家 生活時尚 中部嘻哈 綜合櫥窗
 


智慧城市專題報導
大聲說出中科最精彩的
科學園區專題報導
中科觀點
中科主播台
大肚山傳奇
封面故事
中科專題報導
專題報導
中科臉譜
中科快遞
中科繽紛
目前位置  >  首頁 > 中科報導
 .生態保育「鱟」知「鱟」覺
 .臺中「市95」BOT案公告招商 敬邀各界踴躍投資參與
 .臺中市智慧製造技術教學中心 (TIMTC)
 .榮耀19歡慶週年 兆耀中科續創高峰
 .臺中市社區式家事商談服務
 .中科輔導新創 用Line即可輕鬆操控溫室設備
 .臺中跨境體驗示範基地 中部電商人才培育搖籃

  上一頁  共 ( 547 ) 筆 / 第 ( 1 ) 頁 / 共  ( 10 ) 頁  下一頁    


運 動界的王建民、曾雅妮和林書豪,在運動場上傑出的表現,成為台灣之光。事實上,除此之外,在各行各業,仍有許許多多在不為人知的角落的台灣人,憑藉自己的 才能,替台灣爭光。歐洲一家供應全球弦樂器製作木材的大廠「Tonewood」,在其官方網站介紹該公司的木材原料之外,也介紹來自世界各地(尤其是手工 小提琴製作大國義大利)的傑出作品,其中不乏大師製造的名琴,當中有一把來自台灣,讓國內外的音樂界驚訝不已,爭相討論這位來自台灣的手工小提琴製琴師究 竟從那裡「竄」出來的?


文/楊順發 圖/陳招宗

眾所周知,全球絕大部份的名家手工小提琴,均來自義大利北部Lombardy區的Cremona市,該地從十六世紀開始即以製作全球最頂尖的手工小提琴聞 名全世界。那麼被登載在「Tonewood」官方網站的這把來自台灣的手工小提琴,作者究竟是那位?他的製琴工作室又在那裡呢?

生化碩士跨足陌生的領域

這 位製琴師名字叫做「林殿威」,了解他的背景,總讓人有連續的驚異,他製琴手法十分老練,但他只是一位六年級生的中生代;他沒有音樂背景,卻是一位生化碩 士;從開始著手製琴至今只有七年的時間;他從來沒有跟隨過任何一位製琴師傅學習,成堆的國內外介紹名琴的書籍是他唯一的老師;他的工作室位於地點有點偏遠 的太平市一江橋畔…

林殿威退伍後待過外商公司,也曾在國內知名不孕症名醫李茂盛的研究室工作過,工作和所學都有關聯。為何會放下本業,跨入對他而言完全是陌生領域的手工小提 琴製作?林殿威說,他看到國內有越來越多的學童學習鋼琴之外,也學習小提琴,小提琴的學習人口正快速成長,不過,市場的需求並不是他唯一的著眼點,最重要 是,家長常常花很多的錢卻買不到一把好琴,花冤枉錢事小,學童若不能從一把夠水準的小提琴入手,琴藝必然大受影響,對小提琴的認知也會被扭曲。

為何會如此?林殿威說,長期以來,坊間工廠大量生產的「工廠琴」居多數,手工小提琴占少數。由於手工小提琴售價昂貴,進口貨一把動輒六、七十萬元,國產貨一把也要三、四十萬元,並非每一個家庭都可以負擔得起,絕大多數的家長都選擇機器大量生產的工廠琴,一把從三萬到十萬元不等。

林殿威進一步指出,早期台灣南部曾是工廠琴的重鎮,為若干樂器大廠代工,後因工資昂貴,廠商紛紛外移大陸,以致坊間充斥品質參差不齊的大陸琴,家長們花同樣的錢卻買到劣質琴而不自知,令人惋惜!

看不慣小提琴市場亂象

不 過,這還不是林殿威決心投入手工製琴的主因,而是前一陣子發生讓國內音樂界震撼不已的「假琴事件」。國立台灣交響樂團為了讓團員有好琴可以使用,編了 150萬的預算買入一把Lucci. G 1978小提琴,不料事後被鑑定出是一把價值只有十多萬元的假琴。樂器界指出,這把假琴在2006年就被攜帶進來台灣,曾企蒙混賣給全球名琴收藏數量第一 的奇美博物館,但由於文件有問題遭拒。

對於國內小提琴市場的亂象,林殿威實在看不下去了,經和太太商議後,決定辭掉工作,專心投入工手小提琴的創作,在太平市一江橋畔的住家成立「威廉提琴工作 室」。據了解國內近年投入手工小提琴製造的人約有十多位,但作品具一定水準者只有四、五位,只是截至目前為止仍堅持到底的約只剩二、三人,林殿威便是其中 之一。起初,林殿威的好友們都不看好,但林殿威卻像唐吉訶德般勇往直前,始終不願放棄,才有今日的好成績。

林殿威自認他比任何一位曾投入手工小提琴的創作者,更有條件從事這項創作工作。此話怎講?首先是他並非完全沒有木工底子,剛好相反的,他的父親專門生產紳 士枴杖生產長達數十年,他從小對木器加工就耳濡目染,且有很濃厚的興趣。目前他已接棒父親的事業,讓在沒有經濟壓力下,可以專注於手工小提琴的創作,他不 急於製造馬上可以販賣的小提琴,只是一味追求一把等待知音的完美小提琴。

事實上,他並不是一頭栽進這項創作,前後花了四年的時間收集國內外介紹名琴的書籍,並對其 製作技術深入研究。他對於骨董小提琴情有獨鍾,他的製造的小提琴每一把都以名琴為範本。然而,他遇到一個很大的難題,近代的琴外觀塗料都使用酒精漆,一定 年限之後會龜裂脫漆,1750年前的骨董小提琴不但沒有脫漆的問題,反而越磨擦越有光澤,後來,他才搞懂原來骨董小提琴是使用以亞麻仁油為基底的油性漆, 具有聚合作用,不會有脫漆的問題。

然而,每一個名家都有祖傳的配方,從不外流,生化碩士的學歷和學識,這時候剛好派得上用場,他以科學的方式逐一測試,終於讓他調配出來最讓他滿意的油性漆,其耐磨度和光澤果然和名琴並無二樣。

招募同好技術傾囊相授

見 識過林殿威製作的手工小提琴的樂界人士,對其作品之精良莫不感到驚奇,與世界知名的製琴師們的作品相去不多,同等級的創作品,進口貨一把要上百萬元,但林 殿威只賣三、四十萬元,林殿威笑說「和便利商店工讀生的時薪差不多」,因為製作一把手工小提琴至少耗時五百個小時,扣掉昂貴的材料成本後,頂多賺個工錢, 真的很不好賺!

既然不好賺,林殿威為何始終不願放棄?因為他有一個長遠的目標要追求,目前只是踏出第一步而已。六十年前,后里的張連昌先生以最克 難的方式製作出台灣第一把由本土製造的薩克斯風,後來發展為產業聚落,至今台灣仍是薩克斯風的出口大國。林殿威也有著相同的理想和夢想,希望台灣有朝一日 也能像義大利的Cremona市一樣,成為全球重要的手工小提琴產業聚落。

林殿威並非徒然畫大餅,他說,台灣木工加工技術從戰後發展至今,不論是 商品化的木器加工或木雕藝術品的創作,舉世聞名,對木頭的了解和加工技術上絕對不遜於義大利;加以台灣氣候潮濕,木材不易龜裂,老天已賜予了手工小提琴最 佳的製作環境。更重要的是,位於台南的奇美博物館收藏了四百多把名琴,全球居冠,若能善用這項全球其他地方所不及的珍貴資源,台灣絕對有絕佳的條件發展手 工小提琴的產業聚落。

他公開招募對手工小提琴製作有興趣的同好一起加入,他會毫不保留地把七年來所累積的經驗,悉數傳授給同好,希望能先培育出一批好手,為未來的產業聚落扎下基礎。

名琴炒作風氣盛價格飆升

長期以來,國內樂器界販售的小提琴幾乎清一色都是工廠琴,只有少數音樂家和對小提琴有業餘嗜好的醫界人士,會花大錢收藏名琴,直到奇美企業創辦人許文龍有計畫收藏名琴,並在奇美博物館中展示,始讓國人對手工打造的名琴有一進的認識,進而帶動國內名琴的投資風氣。而這股名琴的炒作風潮早已蔓延全球。

奇 美基金會的研究員們按照專家規劃,從師承、區域、年份、總類和派系,長期以來進行有系統的購買,其中有幾把史特拉底瓦里(Antonio Stradivari)和耶書.瓜奈里(Gesù Guarneri)的提琴,價值連城;特別是克服許多困難,買到了1600年前義大利的達薩羅(Gasparo Bertolotti da Salò)、馬吉尼(Giovanni Paolo Maggini)、安德烈•阿瑪蒂(Andrea Amati)、安東尼奧•阿瑪蒂(Antonio Amati)、皮瑞奇諾•札內妥(Pellegrino di Zanetto De Micheli)等製琴大師極為稀少的幾把骨董小提琴後,每一位義大利重要製琴師的珍品,基金會至少都收藏了一把。再加上早前購買的超高價頂級骨董小提 琴,到了2006年,基金會擁有的名琴,在品質與數量上都是世界第一!其中還聚合提琴史上1550年到1950年,所有義大利重要製琴大師的傑出作品,如 今,全世界提琴實體最大的歷史資料庫,就在奇美博物館裡,建立起一個提琴的夢幻國度。

所謂的名琴當然是出自名家的手筆,且年代越久遠越值錢,在收藏市場上,一、二百年的歷史都還是小兒科,至少有三百年以上才有資格稱得上是骨董小提琴,尤以義大利的名家最受歡迎。

在 奧地利維也納近郊的一個小村落 Katzelsdorf ,風景如畫,山上矗立著 Eichbuchl城堡。這個威嚴的要塞 ,曾是拿破崙的姊姊舉辦豪華宴會的地方,如今成了一 位成功的德國商人的居所。58歲的 Dietmar Machold經營著骨董小提琴生意。10年前,他賣掉了 3把Stradivarius和 1把Guarneri,一夜之間就賺了幾百萬美元。他決定獎勵自己一下,就買下了 Eichbuchl城堡。

Dietmar Machold靠買賣骨董小提琴致富的傳奇故事,在全球的樂器界中很快傳開,更加助長了名琴投資的風潮,國際樂器市場對骨董小提琴的需求不斷在上升,因為 這一行業已經成為全球化的一部分。在19世紀早期,只有歐洲商人經營著骨董小提琴生意,10年後,美國商人加入競爭行列。到1970年代,日本市場的需求 增加,接著是韓國。現在中國的投資人也對這巴洛克藝術品產生濃厚興趣。

國內製琴師前所未有的大好機會

在這股日益飆升的名琴炒作風氣下,買名琴要付出的代價也越來越高,看似不是很好的消息,但相對的,它也讓國內手工小提琴製琴師帶來前所未有的大好機會,如 果製琴師的作品夠具有國際水準,售價又遠比舶來貨便宜許多,亟需一把好琴的音樂家或習樂者,必然會選擇國內製琴師的作品。



外一章 一把工手小提琴的誕生



小提琴這項很常見的樂器,最早由日本人引進台灣,大家再熟悉不過,然而,對於它的結構和製造卻很陌生,若深入去了解它,會發覺它不只是樂器而已,更是造型無懈可擊的極致工藝品。

現 代定義上的小提琴最早出現於16世紀早期的意大利北部威尼斯、熱那亞等港口。它在意大利文中稱為「violino」,意為「小的中提琴」。目前對小提琴最 早的明確記載是 Jambe de Fer 於1556年出版於里昂的《音樂摘要》(Epitome musical)。此時小提琴已經傳遍歐洲。

義大利是小提琴誕生的搖籃

最 古老的4弦小提琴是由著名的安德烈.阿瑪蒂(Andrea Amati)應美第奇家族的委託製作於1555年。阿瑪蒂是當時著名的撥弦樂器製作師,他有一套嚴格的製作流程來保證他作品的精緻優雅。不僅如此,他還率 先將拱形結構引入撥弦樂器的製作中,據他所知,拱形結構能明顯提升撥弦樂器的音色與聽感。

根據琴身所標明的日期來看,現存最早的小提琴是一把「查 理九世」(Charles IX),由安德烈.阿瑪蒂在1560年製作於義大利北部城市克雷莫納(Cremona)。而至今為止最有名的小提琴,應該是安東尼奧.斯特拉迪瓦里 (Antonio Stradivari)1716年製作的「彌賽亞」(Le Messie),也作「Salabue」,這把琴現藏於英國牛津的Ashmolean博物館。

從16世紀到18世紀最著名的製琴師有:

• 阿瑪蒂家族(義大利),包括:安德烈.阿瑪蒂(Andrea Amati)(1500-1577),安東尼奧·阿瑪蒂(Antonio Amati)(1540-1607),基羅拉摩·阿瑪蒂 I(Girolamo Amati I)(1550-1630),吉羅拉莫·阿瑪蒂 II(Girolamo Amati II)(1649-1740),尼科洛·阿瑪蒂(Nicolo Amati)(1596-1684)

• 瓜奈里家族(意大利),包括:安德烈·瓜奈里(Andrea Guarneri)(1626-1698),曼圖阿(義大利北部城市)的皮埃特羅·瓜奈里(Pietro of Mantua)(1655-1720),朱塞佩·瓜奈里(Giuseppe Guarneri/Joseph filius Andreae)(1666-1739),(威尼斯的)皮埃特羅·瓜奈里(Pietro Guarneri)(1695-1762),朱塞佩·瓜奈里·德爾·傑素(Giuseppe Guarneri del Gesu)(1698-1744)

• 斯特拉迪瓦里(Stradivari)家族(義大利克雷莫納)。

• 雅各·史坦納(Jacob Stainer)(1617-1683)(蒂羅爾地區)

黃金比例無懈可擊


小提琴的形態在十八世紀稍作調整之後,便一直沒有再有任何更改,因為當時的匠師用黃金比例畫出小提琴各個零件的形狀和組裝位置,造型極其典雅,線條相當優美,十分耐看,以致無人能顛覆這個完美的設計。

整支小提琴有八十多個組件,有其固定的使用木材、造型、尺寸、厚薄,以及組裝位置的組裝技術,任何一個環節沒有到位就做不出一把音色完美的小提琴,最令人 歎為觀止的是,每一個組件全憑製琴師的巧手逐一雕鑿而成,最後的表面處理不能用砂紙拋光,靠的是不同狀形的刮刀,慢慢刮光,才能留住木頭的紋理。

小提琴的主結構包括琴身(包括琴頭、琴頸、指板和共鳴箱)、琴弦系統(包括弦軸、掛弦板、琴馬和琴弦)和琴弓。琴身為木製結構,以槭木和雲杉為原材料配合製造的音色最佳;琴弦為金屬絲;琴弓由馬尾毛製成。

面板主振動,一般都使用歐洲生產的雲杉,但並非每一棵雲杉都能使用,在一萬棵中只有一棵適合用來製琴。適合製琴的雲杉中,適合用來製作小提琴又只有百分之一不到,顯見其條件要求有多嚴苛,以致於一塊剛好用來製作小提琴大小尺寸的雲杉木頭,要價少則二、三千元,多則上萬元。

伐木工人找到適合的雲杉後,並不能馬上揮動斧頭砍樹,要利用冬季下雪且沒有月亮的晚上砍伐;這是幾百年來先民累積的經驗,咸認在這個時間點砍伐的雲杉含水度最低,最適合用來製作小提琴,後來經過科學實驗,證實這個觀點無誤,同時也發現此乃受到月球引力的影響所致。

每道製程極具挑戰性

背板用來反射小提琴面板振動的聲音,以楓木最適合,但也不是隨隨便便用一塊雲杉當面板,再拿一塊楓木當背板就了事,事情並沒有那麼單純,製琴師要學會聽木頭「唱歌」,拿一塊雲杉敲打另一塊楓木,看兩者的聲音是不是很和諧。這個工作跟點鴛鴦譜相差不多,湊對了就「幸福圓滿」,亂點鴛鴦譜就會造成一對「怨偶」。

在 製造的過程中,每一道工序都充滿挑戰,困難重重,例如面板要刨到3.2釐米(最薄的地方只有2.4釐米);弦和弦橋的角度要恰好拉成79度;有音魂之稱的 音柱要大小和厚度要剛剛好,分毫不得有誤差,且必須與面板完全垂直,才能讓面板與背板的振動同步。每一個細節都完全沒有妥協的餘地,因此,每一位製琴師嘔 心瀝血好不容易完成的作品,若能從三、四把當中挑到一把讓自己的滿意者,就已經算是頂尖高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