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中縣長黃仲生就任8年以來,帶領縣府團隊,積極開發創新中縣工業科技產業升級,不僅獲得廠商熱烈迴響,更得到行政院的大力支持。設置與開發之「中部科學 園區」、「神岡豐洲科技園區」、規劃中之「清水甲南科技園區」、「烏日(溪南)產業發展區」及擴編之「大甲幼獅工業區」等。未來將結合縣市合併後大臺中市 轄內其他工業區,形成中部產業群聚效應,創造7萬個就業機會,串連成大臺中高科技走廊帶。形成上、中、下游綿密之產業鏈,建構成中部區域科技產業核心基 地,未來必可達成躍上全球經濟舞台與世界各大都會接軌之目標。
■文.圖/馬源培
總統馬英九肯定臺中縣對產業升級所做的各項努力,強調臺灣面對前所未有的嚴峻情勢,必須以大建設、大轉型來迎接當前的挑戰。臺中縣推動的工業建設正呼應中央「產業創新」與「永續發展」的政策理念。
臺中縣雖為全國第2大工業縣,然而多屬傳統產業中小型工廠,缺乏創新轉型之動力;此外,縣內有相當數量的工廠是座落在不合法的土地分區上,導致轄內土地規劃困難,且影響居民的生活品質。
「清水甲南科技園區」8月提出期末評估報告
為解決這些問題,近年來縣府陸續辦理公有土地清查、產業規劃案、委託研發工廠管理系統、爭取設置科學園區、開發新的工業區以及進行設立各類產業專區之可行性評估及先期性規劃等。
其中,最為重大及成功之建設成果便是縣府全力爭取之中部科學園區,創下國內科學園區設立最快紀錄。台中基地(大雅、西屯)約413公頃、后里基地約246 公頃,中科開發與招商成績傲人,迄今已陸續有友達光電、康寧公司、華邦電子公司、茂德公司、瑞晶公司、力晶公司與中華映像管公司等114家廠商已完成入區 審查並獲核准。
目前中科總投資金額高達新台幣1兆7千億元以上,廠商積極量產,97年營業額達2200億元。中科已儼然成為中部區域的高科技發展核心,除形成高科技產業聚落,更加速了中部傳統產業的技術升級。
展望未來,縣長黃仲生誓言,臺中縣要全面打造友善的工業投資經營環境,迎接大臺中直轄市的產業挑戰。
預計8月提出期末評估報告的「清水甲南科技園區」,規劃範圍為清水鎮北側高美、甲南地區,範圍西至三美路、東界為國道4號起點、南至臨海路、北臨大甲溪以 南,面積約243公頃。初期評估規劃開發為物流專區及深層加工的綜合性產業園區,配合2008國家發展計畫之「產業高值化計畫」,支持全球運籌管理政策的 推行,並推動愛臺12項建設之落實。
黃仲生指出,本園區在陸運方面位於4號國道起點,可直接上高速公路,再配合以5條連外公路,縱貫鐵路海線等環繞臺中生活圈道路系統;在海運方面臺中港目前 位東亞海運中心的中心點,6個亞太主要港口間具最短通行距離與時間。在空運方面由本園區至中部機場約可在10分鐘內到達,達成裝運出口目標,廠商於本園區 設廠後可利用本園區方便的運輸平臺,產銷供給面方便迅速。
同時,臺中港刻正檢討港區及周邊土地利用的現況,本園區符合工業用地之需求,即可解決兩岸三通直航港口物流用地的需求,亦可活絡清水地區的產業經濟活動, 發揮相乘效應以增加臺中縣的就業機會。本園區除「物流專區」外,園區其它土地規劃為「高科技產業新聚落方案」之「深層加工的綜合性產業園區」,更有其需求 必要性。

持續開發「神岡豐洲科技工業園區」第2期
為引進高科技產業、帶動產業升級,黃仲生縣長於民國95年即展開「神岡豐洲科技工業園區」開發工程,並在今年3月25日正式由馬英九總統主持動土招商典 禮。本園區透過中科群聚效應,將結合后里、大雅至大肚山麓之科技走廊,共創高附加價值製造中心。並朝兼具工作、休閒、生態的工業園區邁進,預估可帶動 100億元投資金額,每年創造165億元產值。
黃仲生說,本園區將以精密機械創新研發社群為主,並結合中科及周邊精密機械工業區,提升產業競爭力,第1期計畫預計99年完工,至少可提供6,000個 長、短期就業機會。目前,有意進駐園區的廠商(含未登記工廠)累計多達500多家,設廠用地總需求面積約260公頃,為本園區產業生產用地面積(約 27.2公頃)之9倍,顯見產業界需求之殷切。
為因應廠商用地需求及政策指引,計劃持續開發本園區第2期工程,以適時提供傳統產業轉型及中科支援性產業發展、台商回流等用地需求。其開發總面積約66.56公頃 ,設廠用地39.93公頃 ,公共設施26.63公頃 。
2期園區如成功開發,未來可望與1期園區、中科臺中基地、后里基地及尚在規劃中之烏日(溪南)產業發展特定區計畫、清水甲南科技工業園區、擴編之大甲幼獅工業區等串連成「臺中縣工業科技廊帶」,藉由中科產業平台增進技術及產能,共創高附加價值製造中心的光明前景。
另外,為改善烏日鄉(溪南地區)工業用地不足及未登記工廠高違規率之事實,並提供傳統產業及中科關聯產業所需生產腹地等需求,新訂「烏日(溪南)產業發展 區」計劃,研提本地區未來朝產業發展之可能開發途徑與整體規劃構想。一方面以達成地區產業發展及環境品質雙贏目標,另一方面以滿足臺中地區產業群聚與發展 需求,有計畫引導區域產業永續發展。
黃仲生表示,本計畫區為國道3號烏日交流道、臺中生活圈2號道路、國道3號聯絡道、以及縣道127 號所貫穿。東側並有中投快速公路經過,北側鄰近高鐵烏日站,擁有絕對優勢的交通區位環境。未來擬規劃工廠密集發展地區為乙種工業區,並依其需求設置適當區 位與規模之公共設施,同時採市地重劃或區段徵收方式取得相關公共設施用地。

大甲幼獅工業區必須擴大土地面積
本計畫區距離中部科學工業園區-臺中基地僅需20分鐘以內車程,加之計畫區內主要產業,包括金屬基本工業、金屬製品製造業、機械設備製造業、電力機械器材 及設備製造修配業、及精密、光學、醫療器材及鐘錶製造業同時為中科目標產業之關聯產業,亦將有助於計畫區未來之產業發展。
創立於民國64年的大甲幼獅工業區,面積共218.5公頃 ,園區廠商有245家,經過30多年的發展,廠商紛欲擴廠升級轉型,然本工業區用地已飽和,嚴重影響園區未來發展。直到去年,「大甲幼獅工業區再生示範計畫」獲得中央補助,開始逐步辦理各項改造工程。
然因近幾年臺商回流日益增多,且多屬傳統產業,工業區用地需求殷切。再加上大甲鎮大量未登記工廠位於不合分區使用的農業用地上,不但影響生態環境、農作生產,工廠蛙躍式蔓延也將導致都市發展失序。
黃仲生說,大甲幼獅工業區必須擴大土地面積,而目前工業區東南側非都市土地約187公頃 ,公有地佔5成,可規劃擴編為工業區,作為廠商擴廠升級轉型、回流臺商及未登記工廠進駐之腹地,並引入臺中縣優勢產業。
因此,臺中縣計劃辦理「大甲幼獅工業區擴編計劃先期可行性評估」計劃,針對本工業區擴編範圍內現有產業發展環境相關課題研擬解決對策、評估擴編可行性及進行擴編前先期性規劃事宜。
大甲幼獅工業區未來如能成功擴編,將可滿足現有產業擴廠升級轉型、回流臺商及未登記工廠合法建廠用地需求。促進轄區內公有土地之有效利用,並與「大甲幼獅工業區」再生示範計畫相輔相成,達到大甲鎮地區再生與功能再生之目標。
黃仲生強調,未來愛臺十二項建設落實後,隨著「台中亞太海空運籌中心」的成立,勢必帶動區域產業用地需求,為因應兩岸三通及國際化發展趨勢,將定位未來工 業區管理機構之完善機能。使園區朝兼具製造、商業、觀光與文化功能等目標發展,塑造工業區與民眾更親近之新形象,並型塑生活、生態、生產之三生一體的產業 聚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