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專題報導 產業文化 築巢贏家 生活時尚 中部嘻哈 綜合櫥窗
 


智慧城市專題報導
大聲說出中科最精彩的
科學園區專題報導
中科觀點
中科主播台
大肚山傳奇
封面故事
中科專題報導
專題報導
中科臉譜
中科快遞
中科繽紛
目前位置  >  首頁 > 中科報導
 .生態保育「鱟」知「鱟」覺
 .臺中「市95」BOT案公告招商 敬邀各界踴躍投資參與
 .臺中市智慧製造技術教學中心 (TIMTC)
 .榮耀19歡慶週年 兆耀中科續創高峰
 .臺中市社區式家事商談服務
 .中科輔導新創 用Line即可輕鬆操控溫室設備
 .臺中跨境體驗示範基地 中部電商人才培育搖籃

  上一頁  共 ( 547 ) 筆 / 第 ( 1 ) 頁 / 共  ( 10 ) 頁  下一頁    


那一項產業最能代表台灣的實力?有人說是晶圓代工,有人說是自行車,卻很少人會想到輪胎。目前國內輪胎製造業有五家上市公司,分別為正新、建大、南港、泰豐、華豐,由美國《橡膠與塑膠新聞》評選的2010年全球輪胎75強排行榜(按2009年銷售額計),正新擠進前10強,排行第10,其次是建大第27名,南港第42名、華豐第54名,台灣是排行榜中面積最小的地區,卻有多達四家公司上榜,在國際間表現十分亮眼。而正新、建大和華豐均在彰化員林地區,與上下游廠商共同建造了輪胎王國,一起轉動世界!


■文/楊順發  圖/笠銓攝影

從豐原到員林,形成台灣的艾克隆(Akron)

談到中部輪胎王國的建立,最早可以追溯至日治時代。日治時代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為了補給前線軍需,在台灣發展橡膠工業,為爾後台灣的輪胎工業發展奠定了基礎。當時最主要的橡膠加工廠乃南港輪胎的前身「台灣護膜株式會社」(國有事業),民營工廠受限於橡膠原料取得不易,規模均不大,大多只能以回收再生膠為材料,只有由詹木生創辦「美豐橡膠公司」和「台灣護膜株式會社」同樣享有天然橡膠原料的配給權。

因大戰戰況趨於激烈之故,經營環境惡化,民營公司被迫合併或重組,1941年「美豐橡膠公司」的詹木生與黃興隆、顏克忠二人另組「豐島橡膠公司」,設廠於豐原。當時畢業於台中師範,並任教於國校的楊金豹(後創辦「建大工業公司」),乃顏克忠的妹婿,且與黃興隆有親戚關係,「豐島橡膠公司」創立時,楊金豹辭去教職,投入「豐島橡膠公司」經營團隊。

1943年,在楊金豹的促成下,「豐島橡膠公司」與同設在豐原的「全發橡膠公司」合併,共組「三光橡膠公司」,專事生產橡膠布鞋。由於「三光橡膠公司」仍無法生產鞋面材料,全部仰賴日本進口,「三光橡膠公司」遂派熟諳日語的楊金豹遠赴日本橡膠產業大本營神戶,採購鞋面。楊金豹在日本神戶的橡膠工業聯合會學習到許多橡膠製造的技術,對爾後台灣橡膠鞋業和輪胎業帶來深遠的影響。

戰後,台灣民生物資短缺,幸在美援的支持下,台灣民生產業開始萌芽,橡膠產品需求量大,橡膠工廠如雨後春筍爭相設立,1945年至1948年,短短三年增加了40餘家。1946年,原日治時代「三光橡膠公司」股東顏克忠與楊金豹、張湖等三人,在員林共組「華豐橡膠工業公司」,專事生產自行車內胎,可以說是中部輪胎王國發展的濫觴。

「華豐橡膠工業公司」為了生產自行車外胎,派顏克忠的兒子顏崇堯前往日本學習技術,1953年,「華豐橡膠工業公司」100坪生產基地遷廠擴充至1000坪,翌年,同時生產自行車內外胎。1962年,楊金豹離開「華豐橡膠工業公司」,自行創業,創設「建大工業公司」,從事輪胎生產。同一時期,原本在員林地區從事輪胎翻新的羅結,於1951年與連榮自行車行老闆李陳榮共同成立「連新橡膠公司」,專事生產自行車外胎;1967年,羅結自立門戶創設「正新橡膠工業公司」。一時間,各大輪胎廠聚集在員林地區,成為國內橡膠工業的重鎮。美國俄亥俄州的艾克隆(Akron)輪胎廠齊聚,員林地區遂有「台灣艾克隆」的稱譽。貫穿彰化南北的縱貫路上,正新、建大、華豐3大全球知名橡膠產業連成一線。同為橡膠業,競爭於商場,但3大廠商第1代皆為好友,第2代也保持聯絡,為商場少見產業情誼。正新中庄廠和華豐花壇廠區,僅隔一道圍牆,但彼此相互尊重,既不窺探,也不互相挖角,只做君子之爭。

中部三大輪胎廠的致勝策略

六○年代,政府積極引導國內各項產業拓展外銷市場,海外無限的商機給予各大輪胎公司快速發展的機會,自行車胎從1959年開始外銷,在業者團結之下,成立外銷聯營機構,解決當時原料不足、資金缺乏的問題,使得輪胎外銷量大幅提升。1972年美國最大自行車廠商Schwinn下了將近一百萬台OEM訂單,使得台灣自行車市場需求量因而大增,外銷數量在兩年內跳升了10倍,從1970年的十萬輛迅速擴增到1972年的一百萬輛,因而開啟了台灣自行車外銷之門,連帶的也帶動了輪胎業者更大的商機。

台灣生產的自行車和機車輪胎品質,令國外消費者十分驚艷。不過,當時為數極多的代工大廠,往往跳脫不出代工範疇導致發展受限,甚至倒閉。「華豐橡膠工業公司」深感背後潛藏的危機,乃自創DURO TIRE品牌,生產農機用輪胎、自行車材及汽車輪胎。至今生產線80%生產自有品牌,僅20%為世界級廠商代工。

該公司前任董事長張清元堅持一定要走出去,因為市場是全世界的。20年前,台灣人尚無對外投資的概念,為了降低生產成本,提升國際市場競爭力,「華豐橡膠工業公司」毅然決定到泰國找出路。1987年通過審查,在泰國設立華豐泰國橡膠公司,2003年在泰國證交所掛牌上市,成為橡膠同業第一家子公司股票在海外上市之公司,此後,同業不斷跟進。1993年,「華豐橡膠工業公司」到上海、蘇州設立據點,市場配置和據點重新整合。雖不斷創新,新產品仍堅持留在台灣,從未降低或影響到台灣營業額。

「建大工業公司」的外銷策略則是從美國市場入門,先從美國打出知名度,進而影響歐洲。目前在美國市佔率27%(美國人買100條輪胎,就有27個是「建大工業公司」的)。自創建大(Kenda)品牌,容易上口又中英文相同,易於廣告。該公司董事長楊銀明說:「比起其他品牌中文、英文譯名不同,「建大」的名字取得非常好!」。

「建大工業公司」為打響知名度,吃足苦頭,早期國際市場認為MIT台灣製,就是便宜、低品質,要買好的產品就找歐洲貨。為了打破成見,建大極積參展,增加消費者對「建大」品牌的熟悉。亦提供輪胎給車手使用,並贊助捷安特亞洲隊,於2007年亞巡賽,捷安特亞洲隊獲得團體及個人積分雙料冠軍,這是該隊連續第三年獲得亞巡賽積分總冠軍。

多年來,「建大工業公司」花費精神及精力打造品牌,也曾找美國登山車界教父級車手 John Tomac攜手合作,共同開發出登山越野等專業級系列輪胎,利用頂尖車手的實務經驗搭配建大本身具備的輪胎專業製造知識,開發出品質與功能都能更貼近使用者需求的高階輪胎。以John Tomac名稱販賣,藉此打響知名度,使產品領先潮流,引起消費者注意,帶動消費。

此外,也曾獨家贊助2003年英國高爾夫球公開賽冠軍 Curtis,美國登山車賽、下坡賽與自由車賽三冠王 John Tomac、蘇格蘭4X世界杯亞軍日本車手 Mio Suemasa,以及贊助國內興農牛職棒,使「建大公司」和興農牛企業結盟,達到更大效益。

「建大工業公司」董事長楊銀明表示,比起廣告,更重要的是品質、設計及研發能力。「建大工業公司」不停研發新產品,做得最好的首推時下風行的自行車輪胎。台灣自行車輸出工業同業公會,每年辦理創新產品甄選,鼓勵注重產品研發,「建大工業公司」每年都得到創新獎。「品牌是必走之路,卻也是一條很長的路!」,許多公司都想創造自己的品牌,楊銀明堅信前提還是產品品質,他說,不見得每一企業都有大筆廣告經費。如果產品品質不好,做了廣告既無法獲得消費者信任,也不會賺錢。

「正新橡膠工業公司」在自創品牌方面的努力,同樣獲致卓著的成就,該公司起初為人代工各式車輛內、外胎,後來生產轎車高速輪胎及輪型裝甲車胎,並自創瑪吉斯MAXXIS及正新CHENG SHIN品牌,行銷全球。成立品牌之初,「正新橡膠工業公司」同樣吃了不少苦頭,一方面造成委託代工廠商的反彈,訂單下降,另外一方面,長期投資與投入報酬回收的不確定性,令股東們十分擔心。但事後證明「正新橡膠工業公司」採取雙品牌策略,完全正確,該公司以MAXXIS高品質、高價位行銷歐美,CHENG SHIN則以中低階價位,銷售中國大陸。

「正新橡膠工業公司」亦透過運動行銷,贊助NBA及世界級單車越野賽,宣傳AXXIS的活力與富有創造力,吸引年輕族群使用,與Michelin、oodyear等老品牌有所區隔。每年受到矚目的國際10大輪胎品牌,2003年至今正新年年榜上有名。營業額自1983年起,即為全台輪胎業第1名,自行車及機車輪胎產量更是全球第一。



「員林─中國─全球」中部輪胎大廠的「胡志明小徑」

台灣的自行車和機車輪胎在國際市場已建立不可動搖的地位,但在汽車輪胎方面,由於美國固特異、法國米其林、日本普林司通三大世界品牌長期壟斷大部份的國際市場,二十年來,三家大廠占有50%以上的市場,台灣五大輪胎公司在國際市場的占有率只3∼4%,要打破這番局面並不容易,台灣生產的汽車輪胎(即大胎)只能從休閒車輛、特殊機具車輛著手,但「建大工業公司」總經理張宏德博士認為,與國際大廠角力係未來不可避免的趨勢,也是不得不走的一條路,台灣輪胎業下一個階段,將在汽車輪胎上,「真槍實彈」與國際大廠在國際市場短兵交接!

張宏德認為,兩岸政治氣氛日益緩和,經貿往來日益密切,堪稱全球最大經濟市場的中國大陸,經濟快速起飛,內需市場潛力無窮,給了台灣輪胎業絕佳的機會。台灣的輪胎大廠在中國大陸均設有生產基地,業者可以先搶占中國大陸市場,再與中國大陸業者聯手問鼎國際!員林─中國─全球,將是員林地區三大輪胎公司,將其生產的汽車輪胎進軍國際的「胡志明小徑」!

長期以來,中國大陸從事輪胎業的廠商無以計數且過於分散,因其集中度不高而產值無法達到經濟規模,內地企業又迫於技術未成熟、資金不足的壓力,使得產品主要還是集中在較低價位的市場,並處於惡劣競爭的環境。外商輪胎業者憑藉著本身研發技術、龐大資金及品牌知名度的優勢,且其產品主要是攻佔大陸中高價位的市場,使得內地原有輪胎廠紛紛選擇合資或被大公司併購。

近年來,隨著經濟成長及交通建設的影響,大陸運輸工具市場逐漸成長並帶動各種大小型輪胎的需求,使得輪胎市場潛力無限,加上大陸具有低廉人工成本、充沛原料及廣大的市場等生產要素,在未來可發展無限潛力。尤其2008年中國取得奧運主辦權後,對於國內交通運輸的設備有不少的更換及增設,因而提升國內對於車輛及輪胎的需求。2004年中國汽車銷售總量約為530萬輛,成長率達20%, 2010年總生產量更突破1,000萬輛,顯示出中國地區對於輪胎的需求有大幅提升的契機,因此吸引許多國際汽車製造廠進駐投資設廠。

雖然近年大陸的汽車生產台數明顯急遽上升,但其大陸國營輪胎廠在卡汽車胎上,與全球各大廠商的品質及技術上相比仍有一段差距,因此更是吸引不少包括台灣在內的國外輪胎廠商進入大陸這塊市場,因其在品質及技術水準較高,故與當地國營輪胎廠相比亦較佔優勢。另外,中國政府當局為促進輻射胎的發展,自2001年起取消了輻射胎10%的貨物稅等措施,更是有利於許多輪胎業者進入當地發展。

不過,新興市場的崛起,使得大陸市場成為國際各大輪胎業者必爭之地,國際十大廠商幾乎都已進軍大陸,加上近年來中國輪胎廠商的崛起,如山東三角、雙錢、朝陽等廠商,使得大陸輪胎市場的競爭更加激烈。此外,中國的路況較差且汽車超載情形嚴重,外資輪胎企業在深入中國市場前必須將產品做稍微的調整,以適應當地的路況。

兩岸擁有相同的文化背景及語言,台灣輪胎大廠在管理控制上較其他國家易溝通與協調。而「正新橡膠工業公司」進入大陸市場發展的時點較早,所以與其他國外大廠相較之下,較具有先進入者的優勢,「正新」輪胎在大陸市場的品牌知名度高,甚至成為大陸輪胎市場的前三大品牌。

「建大工業公司」亦於1999年在中國昆山廠正式投產,設立關係企業Martin Wheel Company Akron廠。2002年深圳廠取得3C (國家強制性產品認證) 。2003年昆山廠取得3C (國家強制性產品認證) 。2004年建大集團與美國COOPER(庫博)輪胎在中國成立合資轎車/卡車子午線輪胎銷售公司。

不過,台灣輪胎廠商亦不能漠視可能遭遇的風險,由於目前兩岸無論在政治、軍事與國際上仍處於對立、互不承認的狀態。無形中造成兩岸投資、經貿交流阻礙等因素,對於到中國大陸投資的輪胎業者,增添了許多不確定與風險。

另者,擁有研發技術能力是輪胎製造產業重要的競爭優勢之一,但國內輪胎業者長期的技術來源,都必須與國外廠商合作,另外,從我國廠商與世界三大廠的研發投入支出比較可得知,三大廠的投入研發金額是我國廠商的十幾倍之多,在在顯示出我國業者在研發技術能力的不足,此乃台灣輪胎業者亟待突破的瓶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