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專題報導 產業文化 築巢贏家 生活時尚 中部嘻哈 綜合櫥窗
 


智慧城市專題報導
大聲說出中科最精彩的
科學園區專題報導
中科觀點
中科主播台
大肚山傳奇
封面故事
中科專題報導
專題報導
中科臉譜
中科快遞
中科繽紛
目前位置  >  首頁 > 中科報導
 .生態保育「鱟」知「鱟」覺
 .臺中「市95」BOT案公告招商 敬邀各界踴躍投資參與
 .臺中市智慧製造技術教學中心 (TIMTC)
 .榮耀19歡慶週年 兆耀中科續創高峰
 .臺中市社區式家事商談服務
 .中科輔導新創 用Line即可輕鬆操控溫室設備
 .臺中跨境體驗示範基地 中部電商人才培育搖籃

  上一頁  共 ( 547 ) 筆 / 第 ( 1 ) 頁 / 共  ( 10 ) 頁  下一頁    

南投縣水里鄉車埕村,每逢假日遊客如織,交通為之壅塞。為何一處偏居溪谷的山村會有如此的魅力?乃由於它同時具備鐵道、木業和水力發電文化,多元人文氣息和美麗的自然景色,加上日月潭風景管理區多年來的風貌改造,使它成為遊客最常造訪的景點。事實上,在半個世紀前,這裡也曾人氣鼎沸,有三千多名工作在這裡討生活,那是個大伐木的年代。文/楊順發  圖/陳招宗




  車埕村位於水里溪溪谷中,原本是一處很純樸的山村,村民以種植梅子和香蕉等農產品為主,由於溪谷多霧氣,加上水里溪水清澈甘美,當地農產品品質甚佳。日治時代日本人看中日月潭豐沛的水力,在車埕下方的鉅工村蓋台灣第一座水力發電廠-「鉅工發電廠」,供應全台用電。


孫海改變了車埕的命運

  日本人原本繼續在車埕興建抽蓄發電廠,將日月潭流下來的潭水,用閒餘電力再抽回去,循環使用水力。然當時太平洋戰爭爆發,美軍為了癱瘓全台電力,疲勞轟動鉅工發電廠,連車埕也遭殃,抽蓄發電廠興建計劃被迫停擺。


   台灣從前清到日治時代,一直都很興盛的煉樟腦產業,在化學臭丸問世前,從未式微,期間完全不受戰火影響。戰後,台灣的樟腦仍持續外銷日本,當時為重要的外銷物資。1952年,有業者到車埕,利用附近豐富的樟樹資源,開設煉樟廠,但由於規模不大,對戰後十分蕭條的車埕,並沒有帶來多大的幫助。


  直到1960年,由木業大王孫海創辦的振昌木業進駐車埕,讓車埕在一夕之間,從純樸的山村搖身一變成為伐木和木業加工的重鎮,有三千多名員工受雇在此工作,人車鼎沸,帶來的經濟效益,無從計量。


  振昌木業進駐車埕,正逢國民政府大量砍伐森林林木外銷賺外匯的全盛時期,事實上,在國民政府之前,治台日本政府早已有計畫在全台設林場進行伐木,將木材運回日本,前後已有三、四十年的時間。戰後,國民政府重啟林場運作,接續日本人的森林政策,在全台森林大肆砍伐林木,大部份的林班地都外包民間林業公司砍伐。


  當時的木業大王孫海,於1958年標到林務局的巒大山林場管理處所轄的丹大林區伐木權。出身雲林口湖海邊的孫海,16歲就隻身外出打拚,他到木業發達的嘉義發展,起初從事舊木材買賣,後又投入木材防腐工作,並製作電線桿和鐵路枕工,工廠遍及嘉義和竹山。


  在標到丹大林區伐木權之後,雖然可以運用集集支線鐵路運回嘉義加工處理,但運輸成本太高,必須就近處理,於是,他看中了車埕,這裡不僅有方便的鐵路運輸,還有水里溪豐沛的水源,加上鄰近水里街區,生活方便。他創立的振昌木業乃在車埕大肆購地,占地廣達二萬六千坪,並在其上興建鋸木廠、加工廠和挖掘廣闊的貯木池。


全長最長的林道全靠人工興築

   不過,孫海首先必須克服的是通往丹大林區的交通問題,當時丹大林區只有羊腸小徑,只供步行,沒有可供車行的道路,他招募了二千多名工人和一千多名退徐役官兵,從濁水溪畔一路往上開路,蓽路藍縷,以啟山林,從海拔400公尺緩升到2400公尺,全長68公里,尚有支線20餘公里。近三千名員工徒步上山,全線分成幾個段落,一起開工修築,幾乎整條路線都是築路工人,而其中一千人只是負責運送糧食,所有工人都暫居工地,一、二個月才下山一趟,這些人員日以繼夜的趕工,竟用半年不到的時間讓丹大林道完工通車,可謂奇蹟。


   林道完工通車後取名丹大林道(亦稱孫海林道),在台16線41.2k處還興築一座跨濁水溪的橋樑,命名孫海橋,這條全台最長的運材林道,至今仍是通往被譽為仙境的七彩湖必經之路。當年道路開通後,從林班地運往車埕的大貨車不絕於途,沿途的地利、雙龍部落,以及下方民和社區也連帶受惠,村民下山,交通更為便利。


   在林地裡砍下原木後,先將木材平放在山坡上,再用五英吋的鋼索把木材拉到路邊,疊上卡車運送,如果木材距離道路較遠時,就需要用流籠來搬運。林場的木材不能直接運出山區,必須先將木材運至五里亭(中繼土場)貯放,再向林務局提出申請,檢驗後才可放行。


  據文獻記載,丹大林區的森林面積約四千三百六十萬五千立方公尺,砍下來的原木需耗用兩百多萬輛車次載運,若將卡車連結起來,全長達三萬公里,足足可繞台灣全島廿五圈半。這麼龐大的木材數量,唯有靠鐵路縱貫線集集支線才能順利運出到平地。


  集集支線興建於1917年的日治時代,當初興建的目的是為了運輸興建發電廠的建材和器械進來,後來,在大伐木年代則挑起將木材運送到基隆港和高雄港的大任;做為集集支線終點站的車埕,自然成為木材的集散站。


   當時砍伐的原木體積、重量甚大,一根就要佔用一個大台車,動輒十幾、二十幾頓,公路運輸費用遠比鐵路運輸費用高出許多,這也是振昌捨公路貨運就火車的理由。在台灣木材外銷時期,集集支線的貨運台車,絕大部分用在木材的運輸上,一列列空台車進來,又一列列滿載著出去。


   日治時代車埕車站設施便十分完善,不僅有多條可變換的會車道,還興建大型的水塔(供蒸汽火車頭加水)、裝煤槽,還有多棟日式木造宿舍。振昌木業進駐車埕時,這些設施都還很完備,振昌木業將若干日式木造建築改為辦公室和接待室。


活生生的產業博物館

   卡車運到車埕的原木會先用天車〈起重機〉吊入杉木池存放,需加工或售出時再以輕便車推至製材廠加工,或推至鐵路旁裝上火車。木材儲放在池水中有幾個好處,首先是原木浸泡水中比較不會因日曬雨淋而龜裂,再則是木材本身的樹脂會在水中慢慢分解,整枝原木的材質會變得比較一致,換言之,可使原木的材質變好。最後是木材在水上移動比較容易,散布池面的木材亦較方便挑選,若有客戶選定需要的原木時,員工就會爬上原木,以簡單的工具將其推至天車底下,再用天車吊離杉木池,就像駕駛獨木舟一樣,甚至一個人可同時推動數根原木,作業上比其他貯放方式便利許多。


  若要一窺台灣木業產業全貌,車埕絕對是一座活生生的產業博物館,從伐木、運輸、貯木到加工,一條鞭作業。由於孫海本身十分勤儉,也很有生意頭腦,基於珍惜資源,他把每一棵樹木的用途發揮到極致。原木用來建築,邊皮材再製成合板和木心板,成為室內裝潢的重要建材。為提高木材品質必須將油脂排出的過程中,他甚至將原木的精油提煉出來,賣給日本人的化妝品公司。


此外,廢材和樹皮賣給造紙廠製成紙漿,木屑則製成原子炭,早期在瓦斯尚不普及之前,原子炭是木炭之外,重要的家庭燃料。因此,在車埕,振昌木業的廠房櫛比鱗次,鋸木廠、合板加工廠、製炭廠應有盡有,單在廠區工作的員工有600多人,幾乎車埕的居民都在此工作。若再包括山上的伐木工和運輸工,以及道路維護工,則多達三千多人。


  為了方便員工生活,廠區內從餐廳到福利社、理髮廳,該有的都有;不過,並不能完全滿足所有的需求。據耆老指出,路途遙遠、工作又吃重,伐木工人往往一年才能下山數次,下了山有四大需求:理髮、喝酒、找女人、睡覺,所以水里街區理髮店、酒家、旅館林立,十分繁榮,向有「小台北」之稱。


  然而,物換星移,由於森林資源的枯竭,加上國土保安的政策改變,政府決定在1990年實施禁伐,眼看大伐木時代即將戛然而止,1985年,振興木業在車埕的事業也劃下了終止符。該公司不得不改變經營方針,改以進口木材進行加工,而移轉生產基地到臨近台中港的豐原,車埕的廠區任其荒廢。


  當年靠運送木材為主收入的集集支線亦開始年年虧損,台鐵不得不停止沿途火車站的票亭服務,甚至考慮繼東勢支線之後,將其拆除,幸經地方人士極力爭取保留,加上當時集集鎮積極推動集集支線觀光,又藉復駛蒸汽老火車頭搶媒體版面,始讓集集支線成功轉型為觀光鐵道。


獨步全台的木茶房木桶便當

   此舉也讓車埕有了重生的契機。振昌木業第二代接棒人孫國雄兄弟,看準集集支線的觀光商機,乃結合當地文史工作者推動車埕的社區營造,吸引乘客來到終點站車埕;遊客果然被車埕的好山好水所吸引。振昌木業將昔日的貴賓接待室改裝成木工DIY體驗室,讓遊客來車埕不會感到無聊。


   後為了因應遊客用餐的需求,又在旁邊搭建木茶房餐廳,供應的木桶便當,全台獨步,大受遊客歡迎。主菜分雞腿、排骨和東坡肉三種,雞腿係由木材燻製而成,具有木業的特色。東坡肉則是老董事長孫海生前的最愛,當時餐廳的主廚善於料理東坡肉,這道菜不但是孫海的最愛,員工更是吃百不膩,也用來招待貴賓,往往讓貴賓驚艷不已。


   1999年,九二一百年大震重創南投,車埕也受到波及,不過,危機就是轉機,震災後中央接管日月潭,成立日月潭風景管理處,擴大管轄範圍,車埕即是第一個被納入的景點,風管處前後投入數億元整建車埕站區,並將振昌的貯木池整治為生態景觀水池,傾頹的廠區則改建為木業博物館。振昌木業則在木業博物館旁成立木班道商圈管理公司,擴大木工體驗教室,並設置特色商店街。


   美麗的山光水色、雄偉的明潭抽蓄發電廠壩體、振昌舊廠房空間再利用,加上雋永的鐵道文化,讓車埕呈現整體的美感,成為半日遊最佳去處,每逢假日遊客如織,連到訪日月潭的陸客都要到此一遊,其繁華昌盛的景象,不下於大伐木時代。


  遊客來到車埕,第一印象當然是車埕火車站區,台鐵運用日月潭風管處的預算,將舊維修庫改裝成鐵道文物展示室,另設有遊客中心。百年老榕樹下,則是乘客乘涼的好地方,水里農會在老榕下旁開設產特產品展售中心。停車場上方則是車埕派出所,配合車埕風貌改造,環境也整理得很有型。


  派出所旁就是昔日的貯木池,如今經改造為生態景觀池,遊客喜歡沿著環池木棧道走一圈,池中種著野薑花和被梵谷納入筆下的鳶尾花,池中並有一群綠頭鴨悠游其中,還有池裡放養的碩大錦鯉,成群游向遊客討食。在臨木茶房這邊的池畔,有一排樹蔭遮天的槭樹,樹下有座椅,遊客最喜歡在此乘涼,欣賞池景。


林班道商店街具地方特色

  池旁的天車(吊車)被刻意保留,供遊客懷想昔日的大伐木時代。生態池與鋸木廠之間以輕便台車軌道相聯,鋸木廠改建為木業博物館,輕便台車軌道也被保留下來。木業博物館委外經營,振昌木業並未承攬。博物館內保留了昔日大型的鋸木機器,並有假人模擬作業情景,館內亦有木工DIY,並販售木桶便當,但並非由振昌木業的木茶房供應。


   博物館後方出口可通往林班道商店街,除了7-11進駐外,林班道自營的樂活倉庫,這裡的擺設和商品均與大伐木時代有關,陳列商品的貨架乃當年留下來的推車、工作檯,樣樣都是古董。店內販售的美體用品,則是以自家提煉的原木精油製成,標榜天然有機。


   木工體驗館則在樓下,遊客可以購買現成作品,亦可自己DIY,有專人指導。樓下商店街的店家精心篩選過,具有獨特性,諸如紙編商品、個性公仔、創意明信片,還有DIY風味冰淇淋及平價日式定食等。另外,遊客亦可以逛車埕老街,雖然不長,但巷弄蜿蜒在山坡上,還挺有尋幽訪秘的情境,從山坡上居高臨下鳥瞰車埕,別有一番景致。




另一章       孫海其人其事


  說到車埕、提到振昌,絕對不能漏掉振昌的創始人─孫海,他生於1917年,雲林縣口湖鄉人,16歲時獨自到嘉義討生活。阿里山下的嘉義,在日治時期是一個木材業非常興盛的城市,孫海先生年少時便因此接觸了木材業,奠定了他成為木業鉅子的事業基礎。


   在到車埕之前,孫海先生所做的都是闊葉木的加工,如相思樹或其他闊葉硬木的防腐,以及防腐後製成電線桿、鐵軌枕木之類。直到1958年標到丹大林區採伐權,才開始高山針灌木伐木事業。經營重心移到車埕後,辦事處、貯木場、製材場、倉庫、員工宿舍,也都集中到車埕來。振昌大面積購地,幾乎將車埕的可用之地都納入振昌的版圖,整體規劃開路、建造廠房、種種設施,大刀闊斧的改變了車埕的環境。


   原來從事農作的居民,紛紛投入振昌,車埕形成了一個非常具有規模的木材村,孫海帶來了車埕的生機,這生機甚至擴展到整個大水里地區,「海頭仔」〈大家對孫海的閩南語尊稱〉傳奇般的生平事蹟與體恤部屬、樂善好施的種種,至今仍為耆老們津津樂道。


    伐木之餘,振昌也並非沒有將樹木種回山頭去,孫海每砍伐一公頃的原木,就會補種上三公頃的樹苗,他年少時在阿里山從事林業工作,看見日本人對大樹的敬畏,留有深刻的印象,樹木是有生命的,我們砍伐它,就等如傷害了它,所以日本人建樹靈塔來祭拜它,砍下樹木後,定會栽植新的樹苗回去,凡此種種都為年少的孫海,奠下了尊敬森林的觀念。甚至到了1970年時,孫海曾向政府建議減少砍伐森林,因為台灣的經濟發展已經達到了相當的水準,不需要依賴出口木材來賺取外匯了。


    在車埕設立合板廠,生產硬紙西纖維板,是孫海的創舉。合板廠設立後,木材原料需求量大增,此時台灣森林經多年的砍伐,木材產量日少,終於出現不敷利用的情況,也因此讓孫海先生興起了進口木材的意念,他親自到美國、加拿大尋找針葉林,並將原木進口到台灣來。


   1980年,孫海過世,其諸子十分團結和諧,繼承其木業事業,在豐原生產基地,以進口木材加工為主體,同時對車埕的再造重生共赴心力。在木茶房上方有一棟偌大的舊別墅,係孫海當年的故居,其子女也是在這棟別墅長大成人,這棟氣派的別墅至今仍被妥善保留了下來,供後人緬懷孫海其人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