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專題報導 產業文化 築巢贏家 生活時尚 中部嘻哈 綜合櫥窗
 


說古今
醫藥新知
養生館
搞創意
稀奇物
水果王
住民宿
宗教文化之旅
生機食
遊世界
職場加油站
新春特輯
特別報導
新科技
教育產業
這一行
保全業
中時會客室
點子王
宅配通
針砭錄
原民采風
體壇盛事
海外足跡
山林記
猜猜我是誰
做公益
點迷津
市政經緯
綠色產業
議會經緯
攝影賞析
民俗館
市政切片
兩岸觀潮
收藏家
地方采風
漂鳥記事薄
人氣部落格
對抗失業大作戰
數說台中
都會休閒
那年代
瘋單車
人物誌
他山之石
開運站
縣市政切片
科技人養生館
企業故事
綜合資訊
發燒話題
好書閱讀
目前位置  >  首頁 > 綜合櫥窗
 .台中市海線地區首座社區運動場館
 .遊客不認識的鹿港中街
 .中科二林園區開發工程與進駐廠商聯合動土典禮
 .國際身心障礙者日
 .青年南投美夢-縣長挺你成真
 .中市公園書席不用借書證
 .臺中市政府警察局多項交通改善精進作為

   上一頁  共 ( 810 ) 筆 / 第 ( 20 ) 頁 / 共  ( 20 ) 頁  下一頁    

過新年穿新衣戴新帽,女性朋友追逐時尚流行之外,不妨訂製一席合身的旗袍,最具中國服飾代表性。中國旗袍的美感世界公認,集紡布、裁縫、設計工藝於一身,尤有甚者,旗袍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無論社會潮流如何改變,旗袍的設計樣式隨之變化,但旗袍永遠是中國女性不可少的一件服飾!

■文/樹姵蓉.劉玉增  圖/王鳴榮



近代旗袍雖誕生於上個世紀初期,但卻不能自外於中國歷代服飾的演變。中國遠古時期紡織技術尚未發明前,人類穴居於蠻荒之中,以樹葉、樹皮和獸皮為簡單的服飾。從出土的古代文物和記載顯示,中國最早的紡織材料,主要是蔴、葛等纖維製品。古代人用蔴、藤等纖維製成麻布,後來才出現了質地更細緻的絲絹,這從商代保存的甲骨文中「桑」、「蠶」、「絲」、「帛」的文字記載,可以佐證中國古代紡織技術已十分先進。

從衣裳到外袍

有了織布才縫製成衣服,儘管布料衣服的產生乃逐漸形成,但根據諸多出土文物概約推算,中國古代冠服制度初步在夏商時期建立,而完善於周代。至於中國傳統服飾的演變,古代服飾有兩種基本款式:一、商代的服飾特色為上衣下裳,上衣為窄袖右衽,交領而成;下裳為裙式短裳或摺褲,而腰部束一寬帶(此服裝款式上為「衣」,下為「裳」)。二、春秋戰國以後將上衣下裳連為一體稱為「深衣」,深衣初為內穿,後逐漸演進為外袍。秦漢時期男子服裝以袍為禮服,最初以顏色分尊貴,三品以上官員著綠袍,庶人著白袍。另婦女出嫁時,亦以袍服為禮服。女袍最初為穿於內體的服制,《釋名.釋衣服》稱:「袍,苞也。苞,內衣也。」,《禮記.喪大記》也稱:「袍必有表。」,意思是說凡著袍,外面都要加罩衣服。及至漢代,婦女在燕居時,也可將它穿在外面。

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北方少數民族入侵,服飾融合了戰國趙武靈王與北魏孝文帝的變俗改制措施,使漢人的服飾產生了南北兼容並蓄革新的重大變化,婦女服飾以上身短小,下體寬博拖長「上儉下豐,易於騎射的北方式束裝為時尚,胡服為主流。後隨著玄學頹廢之風興起,衣著上以怪誕為雅尚,影響所及婦女衣著亦有寬衣博袖,微露粉頸,下裙曳長拖地之風引為高雅。

唐代初期,服飾承襲隋制,以顏色作為區分官員位階尊卑,百官著赭黃色文綾袍,另繫一條十三環帶以為區別。武則天更制定了在官袍的一定位置上繡上銘文或其它圖案,名曰「銘袍」,因圖案為束繡也稱為「繡袍」,此是唐代在服裝識別的一大革新。而婦女服裝亦受胡風影響,打破男尊女卑的思想,興起女著男裝之風,甚至還出現開放尺度「袒胸」的服飾風尚。

宋代女性禮服與唐代大致相同,可分為禕衣、褕翟、翟衣、鞠衣、鈿釵禮衣,顏色可分為深青、青色、黃色、緋色。遼、金二代為求漢化,在女性服飾的禮制亦與宋代相仿,但遼代婦女服飾仍保有民族特色風格,衣裝有衫襖、裙褲、袍等制式。遼婦袍身寬大、左衽、袖口窄小、袍長曳地。金代婦女以下裙裙襬周邊打折的發裙為主要穿著,顏色以黑紫色全枝或折枝花的圖案為時尚。



胡服漢化逐漸合一

元代婦女的服飾除保有少數民族元素的韃靼袍,基本上亦採用宋代婦女服制以衫襦、背子、裙褲為主。明代排斥胡風開放的特色服飾,企以恢復道統,以儒家思想為依歸,上採周漢,下用唐宋的祖制,為明貴賤之別,嚴格劃定服飾的尊卑等級,以達人見其服而知位階的效果。明代女性服飾參仿宋代服制,主要服飾有衫、襖、霞帔、背子、比甲及裙子、袍子等區別,貴族婦女分禮服及常服兩種服飾的規制。明代婦女尚有一種與比甲的外套服飾,其作用和背子相似,此服飾原是男女通用,起源於元代,短袖或無袖,扣鈕與衣襟相連。下裳搭配裙子是明代婦女主要的穿著。

民清的旗裝

旗服原為清代滿族人的服飾,其包括髮式、服裝、鞋履及掛佩等。滿服外袍特色於袖口加長,行禮時袖口垂下以示順服,平日內翻型似馬蹄而稱「馬蹄袖」,此袖型於騎射之際有保護手腕之功用,又稱為「箭袖」。另一特色為袍服下身前後或左右兩側開衩,一般官吏士庶開兩衩,貴族宗室開四衩。滿人習慣在袍子外再加穿一件外掛,袖口較短稱為「補掛」或「馬褂」。

滿族婦女服裝主要是旗袍,不過,當時女式旗裝袍一般稱為「襯衣」或「氅衣」,很少有被稱之為「旗袍」,配件包括:馬褂、馬甲(坎肩)、氅衣、裙子、褲子。明末婦女禮服已從結帶變為鈕扣,清代持續沿用,為此一時期婦女服裝的重大變化。其所穿的旗袍一般是圓領、大襟,袖口平大,袍體寬鬆,袍身長可掩足。清代女性著旗袍喜歡仿男士馬褂型式,加罩一件繡花坎肩,坎肩形式多變,有對襟、一字襟、枇杷襟、大襟或斜襟。



近代旗袍誕生於上海

至於近代所稱的旗袍跟滿族的旗袍又有所不同,清末民初滿、漢服飾受西方文化衝擊,形式已逐漸合流,並演化為合身,領袍相接,緊貼腰身以顯露女性曲線體態的中國婦女現代袍服的特色。民國初期本為上海女校的制服,當時的上海女學生亦被認為是近代旗袍最早的主要使用者,後來其款式融入西式剪裁而被大幅度改進。1929年國民政府乃定旗袍為中國女性的國服。旗袍因其代表新時代知識女性的形象而受到歡迎,由上海開始流行至全中國,成為當時中國都市婦女的主要服裝;旗袍至今仍為上海代表性的符號之一。

20世紀20年代,旗袍開始流行於上層社會和娛樂界,富家太太和電影明星趨之若鶩。而隨著社會的開放,旗袍的下擺從1926年以後才開始一升再升,到了1929年已升至膝蓋處了。值此之際,歐美女子盛行短裙,風靡全球,當時的畫家萬籟鳴在1928年8月為《良友》雜誌第29期設計若干新式短式旗袍,上海南京路的旗袍店爭相模仿,並依照西方流行的人體曲線美加以重新剪裁,生產出窄版短式旗袍,腰身變窄、下擺收小、同時開衩變低、領型變矮,所謂的海派服飾風格於焉形成。早期與旗袍搭配的鞋多為布鞋或平底皮鞋,但自20世紀30年代起,高跟鞋在中國流行,並開始與短式旗袍搭配,此後更與絲襪一同被視為旗袍的配套裝束,這種將旗袍與高跟鞋配伍的觀念更延續至今。

旗袍的魅力不僅在中國,亦名揚國際讓外國女性驚艷不已,早在1933年,華夏旗袍就曾在芝加哥世博會上獲銀獎。2010年上海世博會組委會曾定製了60套緙絲旗袍作為中國政府贈送各國元首夫人的禮物,每件價值十萬元。各國駐上海總領事夫人也曾身穿旗袍參加慈善義演。外國遊客到上海的第一個節目常常為訂造旗袍,他們視它為華夏元素的代表。在2008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瑞典女運動員選擇華夏旗袍款式服裝出場,超過10位各國奧運冠軍要求做一件中國禮服─旗袍用於自己的婚禮。對歐美明星,公眾場合穿旗袍也許更多是為自己添加異國情調。西方和華人的傳媒曾發表過帕麗斯.希爾頓、凱莉.米洛、艾瑪.沃特森、珍妮弗.洛佩茲、比約克和濱崎步的漂亮旗袍照。好萊塢巨星詹妮弗.洛佩茲、英國超模姬.摩絲、妮可.基曼、維多利亞.貝克漢姆和席琳.迪翁的旗袍風采,更可以證明旗袍在國際上的影響力。